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志愿服务工作社会氛围营造研究
发布时间: 2014-01-23 08:00:02

   

        发展志愿服务事业,是提升全社会道德水平的重要载体,是新形势下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抓手。当前,志愿服务体现着公民的社会责任意识,反映着社会文明进步的水平,为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志愿服务活动的特点和规律,提高志愿服务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根据中央文明办《关于组织开展志愿服务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的工作方案》文件指示精神,课题以增强志愿服务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市民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为切入点,积极探索志愿服务工作社会氛围的营造问题。古人云“近墨者黑,近朱者赤”,说的就是社会氛围和风气对人的影响。良好的社会氛围和风气对人具有很强的影响力、感染力。在良好社会氛围和风气中,人们会很自然地受到感染和熏陶,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公共活动。因而,课题通过对营造人人参与志愿服务的社会氛围研究,对促进志愿服务事业持续发展、健康发展和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一、统筹策划是营造志愿服务工作社会氛围的关键

  建立统筹规划、共同参与、协调推进的志愿服务宣传工作机制,形成志愿服务工作合力,是当前营造志愿服务社会氛围的关键。

  1.加强宣传策划,引领舆论导向

  加强与媒体沟通,对志愿者招募、培训、志愿主题实践活动,进行有效宣传策划。全面掌握志愿服务信息,做好应对媒体需求的准备工作,把鲜活的志愿者事例提供给媒体,并通过媒体展示给社会。要有计划、有组织、有重点地开展志愿服务宣传工作,引领志愿者宣传舆论导向。在宣传工作过程中,严格遵循思想宣传工作规律,时刻关注国家有关志愿服务的方针政策,做正确舆论导向的积极引领者。

  2.提出宣传提纲,确保宣传正确

  着力推动志愿服务宣传工作组织系统化和操作规范化,根据志愿者工作进展情况,围绕志愿者招募、培训、管理、激励等重点工作,组织制订各地各部门、港澳台及海外地区志愿者招募宣传口径,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等招募宣传提纲。各单位、团体在志愿服务活动过程中要按照活动组织要求统一标识,制作志愿者队伍旗帜,统一发放志愿者服装和宣传品。在此基础上,制定《志愿者工作宣传口径汇编(中英)》、《志愿者工作宣传提纲》等,确保志愿宣传工作内容正确有力,形式规范统一。

  3.建立联动机制,增强社会影响

  要按照志愿服务宣传“项目承办、统筹推进、突出特色”的要求,发挥各级团组织、志愿者组织和各个志愿服务团体的积极性,努力推动形成“各方互动、广泛参与、全面动员”的生动局面和“条块结合,点线联动”的志愿宣传工作格局。志愿服务宣传要与政府职能部门、企业、社会团体开展全面合作,包括项目、队伍、资源等方面的互动共享,寻求社会各界在政策、资金、场地等方面的支持,进一步营造志愿服务人人可为、人人愿为、时时可为、处处可为的良好社会氛围。的良好氛围。要增强社会影响,把志愿精神的有关内容纳入公务员培训教材、市民教育读本和学校教材之中,切实提高全社会对志愿服务工作的知晓率、支持率和参与率。

  4.开展舆情监控,做好志愿服务工作舆情危机防范

  要加深对现代传媒运行规律、信息甄别、舆情研判等认识,维护健康舆情环境,传播和谐志愿服务形象。依托高校、社科机构和政府志愿者报道查询系统等,追踪国内外主要网络、媒体有关志愿者工作的报道。要做到每天对国内网站、报纸,国外媒体进行信息搜索,汇总舆情,每天编发一期《志愿者工作舆情日报》,报领导参考。各基层志愿组织可依据自身情况,制定《舆情志愿者队排班表》、《工作流程表》和《舆情信息反馈表》等,每天由一名志愿者对网站进行专门监管,并“零报告”监管情况。要不断开辟志愿服务外宣通道,加强与BBC、CNN、美联社、法新社、共同社等世界主要媒体的有效沟通。青年志愿服务者要发挥自身参与互联网舆论引导的优势,努力打好加强网络宣传和网络舆论引导的主动仗。要积极应对负面信息,第一时间向负责单位汇报并及时了解准确情况,启动志愿服务预案。

  二、宣传阵地是营造志愿服务工作社会氛围的基础

  加强志愿服务宣传阵地建设,大力弘扬志愿服务理念,建立健全志愿者宣传良性运作工作推进机制,是营造良好社会氛围的基础。

  1.加强基层宣传阵地建设

  城市社区和农村是进行志愿服务的主要阵地,也是营造志愿服务社会氛围的主要场所。要在住宅小区安装大量的社区志愿服务综合宣传栏,并根据不同时期的宣传重点,定时下发宣传栏的宣传提纲。要改变以往只有口号、标语的呆板形式,使版面内容丰富详实,注重艺术性和实效性。为提升全社会对社区志愿服务的认知度和参与度,要着力加强社区志愿服务理念的普及,广泛宣传社区志愿服务的知识和技巧,使社区志愿服务工作更加深入人心。

  2.加强流动和户外宣传阵地建设

  充分利用公交车、出租车流动性强、接触人员多、活动范围广的优势,除在公交车、出租车的玻璃上张贴印有志愿服务宣传标语外,还在公交车、出租车上放置各种志愿服务政策小册子、宣传单等宣传资料,使每一辆车成为一个“志愿服务宣传流动站”,将各种志愿服务理念传播到大街小巷。充分利用户外广告、横幅、标语、电子屏、宣传栏等形式,切实加大宣传力度。在高速公路旁广告牌、市区街道繁华路段及一些标志性建筑物上展挂志愿服务宣传主题广告。

  3.加强对“两新”党组织志愿服务的宣传

  要加强对“两新”党员组织志愿服务的宣传,建立“党组织宣传指导推动、志愿服务队宣传主体、党员广泛参与”的运行机制。把发挥“两新”党组织志愿服务宣传与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相结合,弥补政府、媒体和市场宣传的不足。每年要充分利用“七一”、“十一”等重大节日,开展“两新”党员志愿服务宣传统一行动日。开辟“两新”组织党员志愿者之家专栏,广泛宣传活动的目的、意义、动态和先进典型,提高“两新”组织党员群众的知晓率、认同度和参与热情。

  4.加强志愿者报名和培训活动的宣传

  为增加人们对志愿服务程序的了解,要通过各种形式对志愿服务报名、培训活动进行广泛宣传。要采用极富感染力的宣传单,鲜明特色的宣传板以及设立咨询台等形式为公众提供志愿服务报名信息。尤其要组织引导广大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团员青年积极主动报名参加志愿者,为社会带好头做好榜样。在开展志愿者报名宣传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利用PPT 等鲜活形式向大家逐步讲解报名过程及其注意事项,对于重点的地方重点提示,以便人们直观观看并理解。以“了解志愿者,认识志愿服务,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得到更多的快乐和满足”等为主题,进行志愿者专题培训活动,通过培训提升志愿者骨干的团结力量,营造人人都是志愿者、人人争当志愿者的社会氛围。

  5.加强对志愿服务典型的宣传

  要精选收集志愿服务典型人物,推出一批有创意、效果好、示范性强、行动迅速的服务典型,充分发挥利用榜样效应,影响普通群众,特别是在职人员、大中学生也能积极参与到志愿者队伍中来。要建立和完善青年志愿者的评估表彰制度,做好典型培育,发挥榜样示范作用。要大力宣传“中国百优志愿服务先进集体”、“中国百优志愿服务先进个人”、“中国志愿服务组织奖”等获奖集体和个人。要利用报纸专栏、网络专题、会员手册、大学生志愿服务电视记录片等形式大张旗鼓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展示他们的成长历程,增强全体公民,尤其是青少年社会责任意识和志愿服务意识,吸引更多市民,特别是青少年投身志愿服务事业。

  三、新闻媒体是营造志愿服务工作社会氛围的重点

  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主流媒体传播面广、形象直观、观众广泛的优势,在媒体上通过开辟专栏、播出志愿服务公益广告等形式,进行广泛密集的志愿服务宣传,在全社会营造出“人人参与志愿服务、各方支持志愿服务”良好社会氛围和道德风尚。

  1.创新志愿服务媒体宣传理念

  要构建崭新的志愿服务舆论宣传思想观念体系,形成独到的志愿服务舆论宣传实践操作模式。新闻媒体在志愿服务社会氛围营造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志愿者动员发动工作。从中央到地方各新闻媒体单位,要牢牢树立“人民战争”的战略思想,建立整体动员发动的工作机制,使宣传发动工作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要及时报道志愿服务活动,普及志愿服务常识,满腔热情地宣传志愿服务的精神价值和高尚品质,讴歌志愿服务先进典型和好人好事,推举“志愿服务形象标兵”等,营造宣传热点,形成浓厚的志愿服务社会氛围。

  2.主动为媒体提供宣传素材

  要主动争取媒体对志愿者宣传工作的支持,积极营造宣传工作良好的社会环境。要第一时间向媒体提供宣传素材,通过多种报道形式,全面、深入、细致地宣传报道志愿者工作。组建一支熟悉宣传理论方法的信息员专业队伍,联系一支稳定的媒体记者队伍,通过他们获取志愿者动态,及时掌握志愿者优秀事迹。通过“志愿者媒体见面会”、“志愿服务新闻发布会”等方式,积极并经常地为媒体提供宣传素材。

  3.制造志愿服务报道“冲击波”

  舆论是志愿服务工作的“扩音器”,而志愿服务典型事件、典型人物的社会影响远胜于一般性事件。要紧紧抓住志愿者典型事件,通过媒体的放大效应和造势功能,扩大志愿者工作的社会影响。特别是对于为各类大型文体活动、社会活动所提供的志愿服务,要提前召开媒体见面会,向媒体提供新闻线索。对于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出现的典型事件和典型人物要进行有深度有渲染力的报道,造成有冲击力的社会影响。

  4.增设媒体志愿服务专栏

  要建议并资助各类新闻媒体开辟“我与志愿服务”、“志愿服务与社会文明”等专栏,着力加强志愿服务理念的普及,广泛宣传志愿服务的知识和技巧,进一步提升全社会对志愿服务的认知度和参与度。《志愿先锋》、《志愿者日记》快报中可以开辟《我眼中的志愿明星》、《感动一瞬》、《志愿心语》等专栏,号召广大志愿者围绕志愿者工作的意见建议、服务社会的好点子好做法、志愿者成果转化的好方法踊跃投稿,为志愿服务营造更好的氛围。

  5.发挥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志愿服务宣传作用

  充分利用各地各部门志愿服务门户网站,设置志愿服务宣传月网页,在网上开展志愿服务宣传活动。鼓励广大志愿服务工作者以组织或个人名义开通志愿服务专题博客,解答志愿疑问、探讨相关志愿服务问题等。要利用国家“三网融合”契机,积极创办手机志愿服务杂志,开辟以志愿服务为主题的“志愿先锋”、“志愿月编”等手机快报。要齐头并进,大力建设“刊、网、报”,形成组团宣传优势,要使“刊、网、报”成为展示志愿者工作、展示志愿者风采、传播志愿服务理念的重要窗口和平台。

  四、加强对志愿服务工作社会氛围营造的总结提炼和理论研究

  重视志愿服务社会氛围营造工作经验总结和理论研究,推动形成中国特色的志愿服务工作社会氛围营造理论体系,不断提高志愿宣传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

  1.聘请志愿服务工作社会氛围营造专家顾问

  要积极整合多方面的研究力量,成立志愿服务工作宣传顾问团,建立一支由相关知名专家学者和经验丰富的领导干部相结合的专家顾问队伍,搭建高校、社科专家和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参与的志愿服务宣传工作理论研究平台。积极邀请志愿服务宣传方面专家展开座谈会,讲解舆论宣传的前沿理论和社会氛围营造理论。

  2.积极开展营造志愿服务社会氛围的理论研讨

  针对志愿服务宣传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集中力量开展专题研究和理论攻关,为加强和改进志愿服务工作提供理论支持。要从志愿服务舆论环境营造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出发,每年组织编制课题指南,开展课题的申报、立项、评审和结题工作,并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课题管理制度。围绕“志愿服务与社会氛围”、“媒体在志愿服务中的作用”、“网络信息时代志愿服务氛围营造”、“全媒体与志愿服务氛围营造”等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进行科研攻关。举办“志愿服务与氛围营造论坛”,每年确定一个主题,面向国内外专家学者开展征文活动,并选择优秀论文进行大会交流。

  3.努力推进相关科研指导实践,为志愿服务工作提供支持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推出一批理论成果运用实践。要运用志愿服务宣传理论对基层进行工作指导。基层干部事务性工作比较多,对志愿服务的氛围营造和媒体宣传缺乏经验,要采取短期轮训、以会代训、典型引路等办法组织必要的骨干培训,从政策理论层面上统一思想,从方式方法上言传身教,进一步提高宣传发动的效果和质量。

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
2010年11月  

 

    联系我们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师范街75号省直机关民心广场办公楼2200室
    邮编:050011
    电话:400-6020-699 
    传真:0311-87801251
    邮箱:zyfwgz@126.com
    户名:河北省志愿服务基金会
    开户行:民生银行石家庄维明大街支行
    账号:1003014400000659